海棠书屋 > 历史网游 > 暗黑大宋 > 第六十九章 泄密者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于是让程勘迅速交给了军队,那样反而或多或少起了一些作用。

  “程公也是好心。”朱欢又说道:“听说朝廷让程勘于延州再留任一届,也是延州的幸事。”

  程勘让他领手买马社,朱欢省怕出事情,没有出事情了,朱欢想一想宋朝是缺马啊,也赞成了程勘的举措。

  王巨也默然。

  在他心中,宋朝宁肯不要欧阳修、韩琦、石介这些官员,都不能少了程勘这些可能在后世默默无闻的官员,可能他们缺点很多,但嘴巴不大,个个在办实事。

  想一想唐朝的房杜,再想一想领手宋朝巅峰之治咸平之治的圣相李沆,他们说过什么,甚至连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什么。

  还有,刘蛾主政时的四贤相王曾、李迪、张知白,杜衍。

  包括吕夷简也不是大嘴巴,只是在范仲淹孔道辅不断的攻击下,才引起后人的注意。

  程勘与王巨不感冒,不过程勘在延州任上修道路,筑城防,抚百姓,甚至上书朝廷请重用一些有能力的蕃将,做得还是不错的。

  朱欢这才说正事:“你看,这就是最好的纸。”

  王巨推出来的主意便是竹纸。

  宋朝造纸的材料五花八门,藤,麻,病茧,树皮,秸杆,甚至水苔。但多是以古藤与麻,或者青檀树皮与楮树皮为材料。麻的产量低,古藤数量有限,因此造出来的纸又贵又厚,厚得能当衣服穿,能当纸甲。

  江浙开始出现了竹纸工艺,不过白度不够,而且纸质缺少韧性,“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蔡襄手上官员贪小便宜,一度用这种粗陋的竹纸写公文,结果“狱讼未决,而案牍已零落”,于是禁止。不过技术在不断提高中,到了北宋末年,这种竹纸能勉强用了。

  王巨知道这段历史,实际只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就行了,一是将生料改为熟料,对竹料进行反复蒸煮和漂洗,提高纤维的纯度;二是采用天然漂白法,让熟料长期日晒雨淋,制成精白竹浆;三是增加舂捣强度。

  用生料也可以,虽然颜色发黄,却适合用于印刷纸,但必须增加一道工艺,置一个踩料槽,然后用人工反复踩料,就能将纤维剥离出来,充分帚化,增加韧性,成本也比熟料纸低得多。

  王巨让朱赵李几家去杭州研发的便是这两种竹纸。

  不过还有许多具体工艺,据《天物开工》的说法,有七十二道工艺。

  因此王巨将地址选在富阳,不仅后世富阳与夹江竹纸好,交通发达,文化基础也不错,并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