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网游 > 暗黑大宋 > 第四二八章 七两银子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

  “王巨,坐。”赵顼道。

  “谢陛下。”

  “军器监有没有整合好?”

  “还没有。”王巨答道。不过他心中在想,看来自己说的起了一些作用,否则赵顼不会这么关心。

  他只想对了一部分,赵顼是关心了军器监,但喊他来可不是为了军器监。

  “朕喊你来是询问几件事。”

  “不敢,陛下请问。”

  第一件事便是进一步裁军。

  西夏虎视眈眈,野心勃勃,又想入侵了,意味着战争随时会爆发。

  那就打吧,即便是司马光也不能说不打。继续求和。

  可这一打,天知道又要花多少钱?

  应当来说,经过王巨提议。宋朝财政压力开始在好转,至于蔗糖的啥。暂时不指望了,但马上会有许多棉花的收入,可只能说是好转,并不能立即支持大型战役的费用。

  但现在开源开得磕磕碰碰,于是赵顼只好想节流之策。

  想节流,主要就是冗官冗兵,强行裁减官员,王安石是不会碰的。这个太得罪人,便是王巨的减官提议,同样也是徐徐徐!

  那么想来想去,还是裁兵。

  因此王安石说,减兵最急。

  赵顼便说,比庆历数已减少很多了,只能另想他法。

  第一次裁兵,裁了不少,但多是吃空饷的名额,余下的全是老弱病残。虽裁得多,总体战斗力并没有下降。

  这个下一步裁兵,便是王巨也不敢狠裁了。特别是在战争随时爆发的时候。原先王巨那个策子说得就很清楚,第二步裁兵,是在增加各路边军数量后,才开始大规模的裁兵,然后这个数量,才能作为宋朝以后军队的定式。

  现在淤田没有开始,边军未增,大战又随时爆发,赵顼不敢再减了。

  王安石便说。可以精训练募兵,再鼓舞三路百姓习兵。则兵可省。

  似乎也绕到王巨思路上。

  然而不管是王安石的策子,或是王巨的策子。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因此陈升之说了一个办法,卫兵四十以上稍不中的人,量减请受,徙之淮南。

  只要徙迁到淮南路,再给一些屯田,便可以减少其供给。王巨的郑白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人省十几贯二十几贯不多,十几万兵士省下来就是好几百贯钱。并且不是一年省,而是年年省。

  文彦博因为坚持换绥州买安失策,在边上沉默不作声,于是吕公弼发言,使兵士离本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