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网游 > 1255再铸鼎 > 第367章 神枪 上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语。

  原时空里,它的历史并不短。早在十五世纪,就有人试着在火枪内刻上膛线,以提升射击精度。不过早期的膛线是所谓的直膛线,也就是数道与枪管平行的直凹槽,目的不是让铅弹旋转,而是让它更稳定地沿枪管前进,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后来渐渐发现,将膛线刻歪之后,弯曲的膛线使铅弹旋转起来,反而取得了更好的精确度,于是就发展出了实用化的线膛枪。

  线膛枪由于要在枪膛内部刻膛线,加工起来自然比滑膛枪要麻烦些,但也不算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十六十七世纪的手工作坊都可以自产,造价不会超过同规格滑膛枪的两倍,说明技术难度并没有多高。但是,早期的线膛枪有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射速过慢。铅弹想自旋起来,必须嵌入膛线才行,这就导致它的尺寸必须比枪的口径略大,装填极为困难,有时甚至需要用锤子敲进去才行。相比一分钟打两三发的滑膛枪,线膛枪可能要几分钟才能装填一发,所以即使出现得很早、精度也有明显优势,但战场上的主力始终是滑膛枪,只有一些猎户或者精确射手才会使用线膛枪。

  这个情况,直到十九世纪,米尼弹和后膛枪的大规模应用才发生了改变。后膛枪,就是不从枪口装弹,而是从枪管后端装弹,这样即使子弹的口径略大也不成问题,而且射速要显著快于前装枪,所以成为了后世步枪的标配。但后膛枪离我们还太过遥远,暂且不去讨论,更有现实价值的是所谓“米尼弹”。

  米尼弹,由法国军官米尼发明,正如其名,不是一种新式的火枪,而是一种巧妙的子弹。相比滑膛枪通用的球型铅弹,米尼弹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整体是一个长锥形,头部圆而尖,尾部中空,横截面直径可以做得比枪的口径略小一些,从而可以轻易地装填进枪膛内。发射之时,火药燃气冲入中空的尾部,将铅壳撑开,直径扩大,然后可以嵌入膛线之中……看这描述,就是之前在泰山战场大显神威的红头扩张弹啊!

  实际上确实没错,红头弹就是武备组为了解决情形类似的装填问题,因而模仿米尼弹做出来的。

  米尼弹发明之后,立刻就大大改善了线膛枪的实用性,使它在射速不逊于滑膛枪的情况下却拥有了强得多的有效射程,从而开展了一次线膛革命。不计其数的滑膛枪被刻上膛线,用上了米尼弹,展现出了远胜于以往的威力。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装备线膛枪的英法联军以明显优势的战损比战胜了仍用着滑膛枪的俄军。在美国内战初期,南北两军士兵拿着前装线膛枪,却用着滑膛枪时代的线列步兵战术,于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