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乡村小说 > 喉舌:文字下的斗争 > 第30章:马志的未雨绸缪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办公室里,马志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就夹在两指间开始考虑都市报创刊的事。

  一份报纸要创刊,各种事情千头万绪,他一个人肯定不够用了,而且本身他还要处理日报这边的日常事务。

  所以,马志开始在心中筹划都市报第一批开国元老的人选问题了。必须得有几个人提前进入筹备组,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

  杨培安、秦月他们必须得提前过来了。

  另外,马志也考虑着给自己再物色一个得力的干将,因为杨培安算不上是自己的人,他毕竟是宣传部部长赵兴的同学,将来还得防他一二。

  而秦月怎么说呢,在马志的心里,秦月并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报人,虽然她在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已,实际工作后,除过拉拉广告,她这些年并没有一丁点的新闻采编经验。加之,她毕竟也是个女人。如果能有个对新闻采编很在行的人一起跟秦月搭伴的话,马志会更放心一些。不管怎么说,这份都市报要在自己手中成立起来,只能办好,不能办砸。

  马志想到了现在在《柏林日报》采访中心担任中心主任的姚学平。[网 <a href="" target="_blank"></a>]姚学平38岁,毕业于老牌大学——l大学中文系,毕业至今,都一直在柏林日报干着。他工作踏实,有着强烈的新闻理想和新闻抱负,最早在采访中心的社会部干记者,干了几年,采访了好几起重大的社会监督新闻,但最后都因为上面领导的指示而稿死胎中,没能见报,姚学平就很是不能理解,说报纸没了监督功能,还能叫报纸吗?但日报的性质决定了,它永远都是一块歌功颂德的阵地,而不会成为舆论监督的战场。但姚学平当时不能理解这些,找报社领导抱怨闹腾过几次,执意认为很多被压下去的稿子都应该见报。

  领导们怕他再闹腾出什么事,就想办法安抚了他,最后把他又调到了财经部做财经产业记者。

  结果在财经部,他还是闹出了大动静——他偷偷暗访了柏林的民间借贷现状,也就是民间融资问题,发现作为能源重镇的柏林,不规范的民间资本运作数量和规模惊人,而且随时有崩盘的可能,很多国家公职人员甚至都参与其中,里面水很深。最后他形成稿子,又要报这个惊人黑幕,在稿子当中,他甚至预言柏林将成为第二个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崩盘、幕后大操盘手纷纷跑路,普通民众大量闹事,寻求政府出面等等问题必将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