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网游 > 明鹿鼎记 > 【0453 廖夫子和宋应星】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还是有人才的。

  另一方面,既然都被禁锢思想,成为皇帝的奴才了,但明朝偏偏有那么多文官集团与皇权对立的例子,这哪里是皇帝的奴才会做的事啊。

  科举真的是人才的选拔么。

  韦宝也说不清楚,从历史经验而言,科举出身的官员,未必就比九品中正制出身的官员更好。

  魏晋时期的名将和名相,能力也绝不比宋朝和明朝的人才更差。

  隋唐采取的是双轨制,而事实而言,许多贵族子弟的水平,韦宝个人认为甚至比科举选拔的人才还高明一些。

  虽然都是贵族子弟当官,很不民主,没有老百姓啥事,很容易造成垄断,滋生腐败,但这些贵族子弟,好歹见识层面上都是不低的,从小也都是见惯了风雨的人嘛。

  在韦宝看来,走政治路线的人,主要还是要有经验,有能力,这是首当其冲的,科举顶多是选材。

  选出来的人到底适不适合,却与科举本身的关系不大了。

  书本上也不可能教你如何施政嘛。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韦宝觉得第一点是武器,是一个对抗魏晋隋唐时的名门世族的武器,是皇权对士族悬在头上的剑,科举一开,再不会有延续千年的家族了,也不会出现五姓七家,不会再出现王与马共天下,不会再有汉朝时四世三公,到了唐时,又出现了十一个宰相,如弘农杨氏这样的世家大族。

  科举的本质,一开始就是对撼动皇权的世袭制进行的某种制衡,这使世家大族多了一层枷锁,即便你家世再显赫,一旦子弟时运不济,家族也可能一落千丈,而不是只要家族显赫,什么阿猫阿狗都去做官,朝野上下,遍布亲族,影响国政。

  科举制解决了一个自秦汉到隋唐以来,一个皇权最大的威胁。

  第二个功能是是维持统治。

  在古代,任何一个有资格能读书的人,他们的家族在他所在的村、所在的县,虽然未必是举足轻重,但一定是有所影响的,他们因为识字,所以控制了本地的舆情,又因为有资格请先生教授学问,同时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能让青壮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专心科举,他们家中是有一定积蓄,他们在本乡,是佼佼者,放在奴隶社会,他们就是大大小小的奴隶主,放在了封建社会,他们就是大小的地主。

  这样的人,朝廷必然要笼络,让他们既为自己所用,同时又不去危害自己的统治。

  目不识丁的百姓,但凡一天有半碗粥,也不敢轻易反抗的,他们即便反抗,也没有足够的文化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