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网游 > 唐朝好郎君 > 第一百七十三章 第一茬棉花收获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七月流火,秋季的来临,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此时,李煜的田地里,不少棉花已经吐出了雪白的棉絮,该收获了。

  可是!棉花变成棉线,还需要一个工具,纺车。

  关于纺车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记有“繀车”和“道轨”。兽锭纺车最早的图像见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有关纺织图不下八块,其中刻有纺车图的有四块。1956年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形态生动的人物正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它展示了一幅汉代纺织生产活动的情景。这就可以看出纺车在汉代已经成为普遍的纺纱工具。因此也不难推测,纺车的出现应该是比这早的。

  纺纱工具分手摇纺车、脚踏纺车、大纺车等几种类型。

  手摇纺车据推测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也称軠车、纬车和繀车。常见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4部分组成,另有一种锭子装在绳轮上的手摇多锭纺车。

  手摇纺车的主要机构:锭子、绳轮和手柄。常见的手摇纺车是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传动称为卧式。另一种手摇纺车,则是把锭子安装在绳轮之上,也是用绳弦传动称为立式。卧式由一人操作,而立式需要二人同时配合操作。因卧式更适合一家一户的农村副业之用,故一直沿习流传至今。

  脚踏纺车约出现在东晋,结构由纺纱机构和脚踏部分组成,纺纱机构与手摇纺车相似,脚踏机构由曲柄、踏杆、凸钉等机件组成,踏杆通过曲柄带动绳轮和锭子转动,完成加捻牵伸工作。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连杆和曲柄将脚的往复运动转变成圆周运动,以代替手摇绳轮转动。

  打线车是采用纺坠来捻丝。在丁字型木架上装有竹篾,弯成八个半圆形的圈框,各个圈框间用来放置丝缕,架前隔开几十米处立一长竹竿,竿上钉有若干个竹针,以便分别丝缕,加捻的丝缕二端结扎于两只纺坠式的锭子上。锭杆为一铁条杆,头弯钩形,杆尾与铸铜球相合一体。须加捻的丝缕由于受到锭杆铜球重量的作用,获得一定力而下垂于丁字架下。加捻时,操作者手握两块有柄的长本擦,对各个锭杆依次不断地搓转,使锭杆向一个方向连续旋转,带动锭杆头端钩上的丝缕将其加捻。丝缕经加捻而逐渐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纺锭随丝条上升,以致锭杆被丁字架上的横梁所隔住,无法再加捻。捻丝时利用这一点,作为线架上各根丝缕统一加捻程度的标准。

  北宋后出现大纺车,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