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网游 > 唐朝好郎君 > 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败阿西尼德玛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安史之乱后,武人地方专权的情况愈演愈烈。经历五代十国后,宋朝开始重文轻武,自此中国的文武关系发生了逆转。其实,在唐代,文武官员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很多文官也有一个当武将的梦想。那麼,文官与武将是从何时开始相轻?这还得从唐朝寻找原因。、

  出将入相的理想

  从高祖至玄宗时期(618~756年),军功是唐代文武官员追求升迁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由于唐初统治阶层承继了北朝以来的尚武传统,也与当时的国家情势与正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时期的统治者多半热衷于开边拓土,经常发动对外战争,对于建立军功的官员极为重视。不论官员的出身背景或职务,只要能立下战功,官位快速升迁是常见的酬赏。这是吸引士人和文官参与军事的重要因素。

  由于士人不论是通过恩荫还是通过科考入仕,在仕宦的初期,常被派任地方基层职务,若任职地点为边区,即有参与战争、一展军事长才的可能;若能立下战功,往往受到倚重而长期统兵,如武则天时期的名将唐休璟。休璟于明经中第后起家吴王府典签,后调为营府户曹。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奚和契丹连兵入侵河北道,休璟统兵抵御,一战成名,开始了长期的戎马生涯。后于武后长安三年(703年),因“谙练边事”而拜相,入朝参政。

  此外,在朝廷任职的资深文官,也可能因得罪主政者而被贬官边区,因此参与军事工作。对于某些官员而言,此种挫折却成为他们仕宦生涯的一个转机。

  以高宗朝的裴行俭为例,他本由明经入仕,任职长安令期间,因参加反对高宗策立武则天的行动,左迁西州都督府长史,后来升任安西都护。

  这一段经历,奠定了他日后处理西部边防的基础。上元三年(676年),行俭由吏部侍郎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从此成为高宗朝对抗吐蕃和突厥的名将。

  玄宗初年的宰相张说也有类似的经历。开元元年(713年),张说因姚崇的排挤,失去相位且遭外贬,一度转任武职,担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但他在开元八年、九年(720~721年)连续弭平胡人的叛乱后,凭此战功得以再度入朝为相。由此可见军功对于官员升迁的重要性,也使“出将入相”成为部分高阶官员的仕途写照。

  相对于武将,拥有学术知识的文士若能在军事领域中崭露头角,将比同侪更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睐,高宗朝的刘仁轨即为一例。刘仁轨与刘仁愿于龙朔三年(663年)同时领军镇丫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