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网游 > 山沟皇帝 > 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澎湃发展的美洲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过量最大的,还是粮食以及其他经济作物。

  这些东西数量庞大,价格也不算高,运回本土其实没多少赚头,但是总比空着回来好不是。

  同时帝国本土针对海外领地,是普遍采取零关税政策。

  也就是说,本土和北美洲之间的往来贸易,是参考的国内贸易制度,是不收取什么关税的。

  大唐本土的商品运输到北美洲贩卖不用关税,北美洲的农产品运到本土来贩卖也不用关税,正是因为不用关税,所以才能勉强保持不亏本。

  这种情况下,美洲以及其他海外领地,已经是开始向本土逐步供应农产品了,极大的丰富了帝国本土的,粮食供应,缓解了人口快速增长而导致的粮食压力。

  宣平三十五年,户部统计的帝国本土的每年人均消耗粮食达到了三百一十公斤,同时户部统计的帝国本土人口大约在两亿人。

  但是帝国本土的粮食总产量只有六千万吨,而缺口的两百万吨粮食,其实都是从海外领地进口的,其中以南洋的吕宋省、万丹省、马六甲州为主,美洲西海岸为辅。

  然而帝国本土进口的农产品不仅仅是粮食,其实更多的还是各种经济农作物,比如蔗糖、棉花。

  而这些经济农作物如果不进口的话,那么就会在帝国本土消耗大量的土地去种植,如今有了大量廉价的海外经济作物进口,本土的很多农民无利可图之下,干脆一股脑种植粮食了。

  毕竟大唐的粮食,那可是旱涝保收,因为大唐玩的是粮价稳定政策,大唐粮食总公司每年都会以固定某个价格大量收购粮食。

  他们制定的粮食价格是参考了诸多方面的,需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样还得保障工人们的利益。

  因为一个种田卖粮,一个打工买粮,一个平衡的不好,那么就会让其中一方吃亏。

  因此大唐官方对粮食价格是非常敏感的,限死了价格。

  这也意味着,农民们只要肯干,那么种出粮食来就不用担心丰收伤农,更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赚的不多,但是肯定能赚!

  所以,本土的大部分农民,对于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

  更不要说,当面帝国玩土地改革的时候,还是采取的限定土地用途的方式,土地限制了规定只能是种植粮食,那么就只能种植粮食,是不能种植什么经济作物的。

  所以帝国本土的粮食产量,还是有保障的。

  但是如果想要把帝国的人均粮食水平提高到三百五十公斤甚至是四百公斤这样的水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