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网游 > 1255再铸鼎 > 第51章 城阳工业区 下
最新域名【海棠书屋 www.lashuw.com 】

迎波给他们介绍说:“这个时代棉花的种植仍然不广,即墨附近只有零星种棉花的,我们能收购到的不多,大部分原材料还是靠胶州买的棉纱。”

  他又递给众人一块刚从车间拿出来的棉布。这块布略略泛黄,又厚又硬,和他们印象中轻软的棉布很不一样,倒像是劣质牛仔裤的材料。

  “现在的棉纺织技术也不太好,基本上是沿用麻纺织的技术,所以织出的棉布纱线粗大,穿起来很不舒服,成本又很高,因此才没迅速流行开来。不过这种粗布耐剐蹭,可以做工作服,而且刷上桐油之后就是很好的帆布了,被建设部和海洋部拿去不少。我在胶州也见过南方产的细棉布,又薄又软,不知道是怎么织出来的,要三四贯一匹,价格比普通丝绸还贵得多。如果我们能研究出织造上等棉布的技术,就又是一个拳头产品了,这个车间核算下来几乎没什么盈利,现在维持着只是做技术实验用。”

  考察队看了一会儿,又分享起他们在东平等地看到过的棉种植业的情况。

  过后,方迎波带他们前往另一侧的厂房,里面远远的就传出叮咚的敲打声。

  “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产业”

  “这声音,一听就是打铁的吧。”

  “接近了,具体是打什么的呢”

  “这怎么能猜中,老方你就直说吧。”

  方迎波嘿嘿一笑,揭示谜底:“是制造钢针的。”

  “针”钱文柏有些惊奇,他还以为是些锄头铁锅什么的,“这东西有什么门道吗”

  “哈,老钱,没看过《国富论》吧”这时候前面的门打开,李夏主动出来了,听见了他们的话,如此对钱文柏说。

  “这制针行业可是亚当斯密钦点的代表性资本主义手工业。别看只是一根小小的针,一个普通工匠,从头到尾自己操作,一天做个几根十几根就到极限了;而十几个工人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道工序,做熟练了之后,每天却能轻易制成数万根针。当初老方来找我讨论该上什么产业,我第一个就想到了制针业。我们这边技术条件受限,没法搞机械化,论起什么产业单靠良好组织就能大幅提升生产率,那就是这个了。”

  “嘿嘿,”方迎波接着说,“正好,我们去劳工部翻阅档案,发现有几个雇佣来的工匠祖上就是济南府的制针商人,家传的手艺,娴熟的很。说起来这家人也是倒霉,金人入侵的时候逃难到兖州。后来蒙古人入侵,逃到密州。在密州重操旧业,又有人觊觎他家产业,要把他们编成匠户。结果一路逃到即墨,被劳工部雇佣了过来,当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